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老工业基地与制造大省的实际,抢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结构优化升级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性机遇,把技改作为提升工业投入强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全产业链素质整体跃升。
自2017年以来,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三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1.12万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比重由2017年的不到39%提升到43.7%,有力有效地助推了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虽然全省工业经济复苏持续向好、2020年1月至11月增加值增速降幅收窄至个位数,但投资拉动乏力,特别是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长乏力,恢复强度不够,连续20个月增速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支撑能力有减弱趋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把技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聚焦产业发展,巩固基本盘,瞄准中高端,谋划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特别是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指出“坚持制造强省战略,把技改作为提升工业投入强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财政、发改、科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经信厅牵头成立起草专班,立足“我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的省情,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主体”、新兴产业“母体”、支撑大省地位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载体”作用,多次深入学习、调研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多次征求各市(州)政府、省直部门及行业专家、企业家的意见建议,数易其稿,呈请省委批准、省政府印发出台了《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技改13条”)。
“技改13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当前企业技改难点、堵点和痛点,提出了13条、4个方面“大力度、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支持重点项目实施技改。对总投资2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采取全省竞争择优方式确定支持对象,按照项目设备购置额的8%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按装备销售单价的1%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支持企业技改做大做强。对实施技术改造后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不同档次奖励。
支持技改试点示范。对获得国家试点示范的企业和项目,根据“含金量”给予50万元至1000万元不同档次奖励。省级试点示范项目由企业所在地地方政府制定奖补政策。
支持“零增地”技改。允许“零增地”技改项目先建后验,按需报审;提升容积率和费用减免。
支持“进区入园”技改。鼓励地方政府比照招商引资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优化技改审批程序。从项目备案、安评、环评、能评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加大金融支持技改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技改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技改项目优先予以融资支持。
加大技改智力支持力度。每年选派200名左右科技人才,指导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搭建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咨询诊断服务平台,遴选技改系统解决供应商,分区域、分行业免费提供诊断咨询服务。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技改力度。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增加至1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技改。各市(州)、县(市)比照设立支持技改的专项。
加大技改基金支持力度。争取国家、鼓励省内国有平台公司及社会资本等设立技术改造投资基金,支持省内制造业技术改造。
完善技改工作推进机制。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省工业技术改造工作,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议事,解决突出问题。
加大技改绩效考核奖补力度。定期通报各市(州)工业技改投资工作情况,并将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情况纳入年度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
单个项目最高补助可达千万元
力度大。省市县三级联动,省里支持、市县配套,奖励资金由省市共同承担。支持技改项目的省级财政专项提升到15亿元,各市、县比照设立相关专项并聚焦支持技改项目。单个项目按照设备购置额8%给予补助,最高额度可达千万元。
理念新。投资类项目以设备购置额给予奖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是按购置单价给予奖励,奖励的是使用方,进一步鼓励首台(套)使用,并很大程度避免了骗取专项事件。奖励做大做强,对首次突破营业收入相关档次的给予对应奖励。奖励重点试点示范。
方式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分类支持,杜绝“一刀切”。在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方面,采取装备销售单价的“后补助”;在投资类的项目上,采取“先补后验”;在重点引领的试点示范企业或项目上,给予奖补引导;在突破“卡脖子”、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采取“揭榜挂帅”式的奖励;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采取竞争性择优方式。
环境优。技改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动、引导、激励的作用,用新机制、新理念、新方法和符合市场化的方向,在支持“零增地”技改、“进区入园”技改、优化技改审批程序以及加大金融支持、智力支撑等方面,切实把改造和改革有效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战略机遇,深化细化实化“技改13条”,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加速转变,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制定行动方案。抓紧制定“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扎实推动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等为主题的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基本盘作用,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
深化实化细则。因业施策、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技改13条”政策举措,最大限度、最大程度、最大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满足有效供给,优化产业链分工,提升全省制造业话语权和竞争力。
推动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加重视研发环节,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坚持更加开放,鼓励更多具有高技术的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建立更具竞争力的市场和更有吸引力的国际人才市场,提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抢抓“双循环”机遇。强化需求侧的牵引,进一步优化需求的产品,激发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的积极性,抢抓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更加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更加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完整性,在关键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
深化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强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数据智能、生态系统、技术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平台。另一方面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培育面向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推出适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举措,为企业新技术应用提供精准化服务。
推广低碳化清洁化。提升生产制造的环保标准,分行业精细化管理和监督,推进绿色发展创新,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价值方向和硬约束。大力增加绿色低碳技术供给,提高传统制造业附加价值。
融合全球体系。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推动高水平高标准的对外开放,提升产品质量和强化制造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布局新格局。
来源:招商网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