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失蹄,“饥渴”招商后患无穷

2023-03-03 18:54

威马,成了“危马”?

工厂停摆,经销商撤店,供应商断供……威马汽车,揭开了新造车的“遮羞布”。

这匹“马”,圆过温州“造车梦”,当过黄冈“领头羊”,拿过绵阳“入场劵”。

不仅,一路飙升为资本的“宠儿”,还吸引到地方政府注资。

如今,这家新势力车企,烧光上百亿,行至悬崖边。不禁三连问:造车烂尾,谁冲动?谁收尾?谁焦虑?

各地招引新能源汽车时“掏心掏肺”,可项目风险评估究竟做足了多少?

真正的犯错只有一种,就是没有从错误中得到教训。

马不停蹄变形计

在体量上,威马有不少“标签”。

成立八年、四家工厂、4000名员工、多次站在IPO门槛上…对一家新能源车企来说,算是庞大了。

经过12轮融资,累计超过350亿,却深陷泥潭。现在也不清楚,触发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原因。

复盘威马汽车发展史,确实不少地方存在问题。

2016年,威马在温州自建智能化工厂,成为新势力中的“清流”。两年后,被湖北盯上了,长江产业基金与威马共同成立新基金,在黄冈投资建设第二家生产基地。

据了解,两座工厂年产能总计25万辆。但是,去年黄冈工厂只做了1万多辆车。这意味着,黄冈工厂产能利用率不到7%。

除了建厂外,在获得整车“准生证”上也下了血本。两个工厂,耗资近14亿,收购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获得生产资质,完成造车闭环。

买厂、买壳,自建生产线,解决生产资质问题。威马一系列动作,看似超前于“蔚小理”,其实是属于过早、过重的布局。

再加之,接连割了“电动化”“智能化”两个肾后,内部管理混乱、销售摇摆不定。靠运气融来的钱,终于让无休止的内耗亏掉了。

招商来者从不拒

毫无疑问,现在威马没钱了,谁还出手相救?

当年,在温州筹建工厂时,政府对威马“贴身服务”。

为了威马安心扎根发展,调剂4栋人才公寓供员工使用,厂房、试制车间应有尽有。即便资金短缺,立马协调金融机构“雪中送炭”,完成签约融资计划。

在此期间,社会资本也对威马开始竞逐。百度、腾讯、红杉、上汽等重量级的投资人大力支持,并且引入了安徽、苏州、湖南国资产业基金。

在黄冈,坐地招商已穷途末路,资本招商开始崛起,以为热钱涌入了造车的黄金时代。殊不知,威马“重资产前置”的风险,大笔资金被固定资产占用,导致没有充裕的钱投入研发。

最终,导致陷入困局,黄冈生产基地发不出工资,没生产任务,离破产可能一步之遥。现在,这块烫手山芋如何处理,也成了黄冈头疼的问题。

实践证明,尽管招引新能源项目,落得一地鸡毛,但仍有地方乐此不疲。

从招商引资上看,汽车项目是政府追逐的热点。有的地方想借政策与市场的机会,引进造车新势力,为此带来可观的税收。

的确,初衷没有问题,但地方政府缺乏对汽车专业技术的认知,项目尽职调查、项目发展评估、项目投后管理这三大环节并没做到位,所以会出现不可控的风险。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过度看重投资额、预计产能等关键数据,而忽略了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尤其产能闲置后,政企双方都会为前期的“冲动”付出代价。

有的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根基弱,本地零部件配套不完整,想发展起来确实不易。甚至,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不延续,导致“领导思路一换、招商方向一变”。

现在看来,合肥换了数任市委书记,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从“芯屏器合”到“芯屏汽合”的城市,真是寥寥无几。

市场不相信眼泪

今年,新能源车企的决赛圈,关键原因是彻底告别了“补贴时代”。过往十二年的时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200亿元。

现在,新能源汽车除了免购置税、以及部分城市上牌费用有减免之外,几乎与燃油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伴随新能源市场火热,地方政府与产业基金卷入了浪潮中。威马汽车,确实得到了市场短暂的认可, 但未实现交付量就倒下了。

这些年,像赛麟、拜腾、博郡、汉腾这些项目,基本上都已经烂尾了。企业造车真金白银投入,地方政府随之陷入进去。

过程中,不少企业要求代建厂房、代买设备,这并不是政府应该做的。有些地方财政出钱,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产业基金。最后,直接开始领投,下场当大股东,增加了投资风险。

前不久,黄冈市和法拉第的官微,同时发布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

此时,当听到威马黄冈工厂停产了。有人说,想破威马之局,黄冈请来了贾跃亭?

对黄冈来说,一边是威马的“烂摊子”,另一边是“前科累累”的贾跃亭,确实着急盘活全局。

三者之间,会不会牵手成功?威马与法拉第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贾跃亭既能解决“准生证”,又能双方一起操盘。

这样一来,或许黄冈就能把握住其中的机会。

面对岌岌可危的威马,黄冈押宝法拉第,这一步险棋会有怎样的结果?

就新能源市场而言,头部企业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威马掉队,剩下三家在过去一年里,同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从更大视角出发,新能源车整体销售市场,再也不是“蔚小理”称霸的格局,传统车企、外资车企,对三者“威胁”已经体现在销量排名中。

数据显示,去年“蔚小理”跌出前三,分列四五六名,比亚迪和广汽埃安两家传统车企背景的厂商,登上了上一二名。

所以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拼的只是 “ 钱 ” 吗?显然,并不是。

而是,有战略的车企,有竞争的产品,有远见的政府。

结语

狂飙突进的造车新势力,在资本、政策、市场多方的催化下,激进规划的产能,只会变成自身的“包袱”。

新能源车企,该披上怎样的“皮大衣”度过寒冬?不仅考验决策人的战略规划,更为地方政府捏一把冷汗。

来源:招商网络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