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
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庙山小区),行政关系隶属江夏区人民政府,于1992年成立。 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行政关系隶属江夏区人民政府,挂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享受其优惠政策。 一期开发建设11.2平方公里小区已于2001年被拓为武汉科技新城的重要一冀,是武汉·中国光谷的主要发展区。二期开发18.8平方公里新区,被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的核心园区,即武汉医药科技产业园。 2004年国家对开发区清理,变更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核减为12.93平方公里,并更名为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北靠享有“华中硅谷”之称的东湖开发区,南接武汉卫星城江夏纸坊街,周邻23所大专院校、56个科研所,并拥有5万亩无污染的城中湖,智力密集、人才济济、山水相映、风光宜人。武汉市中环、外环公路、市南环铁路横贯开发区,京珠、沪蓉、宜黄高速公路在开发区设有出入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一、开发区介绍 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原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庙山小区(简称庙山开发区),武汉市人民政府1992年批准成立,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行政关系隶属江夏区人民政府,挂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享受其优惠政策。 (一)发展历程 一期开发建设11.2平方公里小区已于2001年被拓为武汉科技新城的重要一冀,是武汉·中国光谷的主要发展区。二期开发18.8平方公里新区,被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的核心园区,即武汉医药科技产业园。 2004年国家对开发区清理,变更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核减为12.93平方公里,并更名为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北靠享有“华中硅谷”之称的东湖开发区,南接武汉卫星城江夏纸坊街,周邻23所大专院校、56个科研所,并拥有5万亩无污染的城中湖,智力密集、人才济济、山水相映、风光宜人。武汉市中环、外环公路、市南环铁路横贯开发区,京珠、沪蓉、宜黄高速公路在开发区设有出入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二)产业集群 经过开发区人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整个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光电子通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力环保产业等五大产业结构群,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目前重点引进光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和文化产业项目,随着武汉市中环、外环线全线贯通,武汉金融城、汽车城、科技城、钢铁城“四城”一线,“武汉浦东”的战略构想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来此发展,使这一带的投资价值日益凸现。截止2008年8月,开发区累计引进资金165亿元,累计引进项目156个,其中建成投资企业89家,在建(续建)项目10个,正在申报手续的项目57个。仅2007年协议总投资56.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22亿元,出口创汇1409万美元,引进项目11个,新建成投产企业8个,新增注册企业53家,一批有科技含量、有规模的生物医药、制造业项目纷纷落户,被誉为项目的摇篮。 二、发展思路 (一)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实际的招商思路 13年的开放引进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准确把握形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理顺工作思路,确定好工作目标,是搞好开发区各项工作的前提。根据江夏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江夏经济开发区建成江夏经济增长亮点”的要求,我们在招商定位上瞄准武汉市内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引进了一批科技型、规模型、效益型项目。 在招商的方式上既注重用优美的环境吸引外商,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结天下朋友进行招商。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中国光谷建设机遇,发挥其科技、智力优势,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加快开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抓住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的有利条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项目结构、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对项目质量从规模、科技含量、效益上实行严格控制,对投资规模未超过5000万元、不是科技型的朝阳企业、无税收的项目拒绝引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招商方式方法既稳妥可行,又具时代特点,使开发区的招商工作在近几年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招商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既抓住了“一轮明月”,又摘下了“满天星斗”。 (二)完善了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布局 坚持项目兴区、项目立区不动摇,确立并坚持了“四并举四为主”的原则:即大小并举,以中小为主,争取大项目;内外并举,以内资为主,争取外资;多成份并举,以民营为主;一、二、三产业并举,以高科技工业项目为主。13年来在引进的171个项目中,工业项目125家,占引进项目的73%,在工业项目中,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项目23家,占工业项目的18%,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8家,占工业项目的14%;学校旅游、房地产业23家,占引进项目的14%,其它产业占11%。已基本形成五大产业版块: 一是光电子、通信产业。以华工科技产业园、精伦电子、嘉铭激光、天华光电、讯泰通信等为代表。 二是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有武汉医药科技产业园(健民集团、中联药业、长联生化、久安药业、烯王生物、国灸科技)、普生制药、沃尔药业、三利生物和亚太医药网信息园等。 三是电力、环保产业。以凯迪电力股份公司、武汉博大电气集团、方元环境工程、宇虹环保仪器、通源电气结构等为代表。 四是建材化工、食品行业。有葛洲坝水泥、台湾斯米克集团、湖北省构件总厂、现代化工、小蜜蜂食品等。 五是旅游、房地产及文教产业。 并已建成了几个专业特色园区、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在最近两年,我们重点引进生物医药、光电子、制造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如新建设的汤逊湖民营工业园、三角岛工业园和阳光工业园的制造业版块、知音文化产业园和即将建设的湖北省出版总社的文化产业园等。 (三)打造并形成了“江夏”品牌 投资环境是开发区文明和发展的标志,把优越的山水资源与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投资服务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吸引客商,招来凤凰的最佳品牌。为此,我们在软硬两个环境上下力气,做到了两手抓。 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自1993年以来,我们投资2亿元,建起了日供水2万吨的庙山自来水厂和一座6.3万千伏安的郑桥变电站;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通讯系统;建成了连接武汉城区的5公里长宽24米的两湖大道;完成了火炬路、华超路、华泰路、南湖路、邮政路、阳光一路、阳光二路等支干道路网建设,完成了医药园中心花园及湖堤、清水平台、灯饰等形象工程建设,企业广告长廊、江夏大道、两湖大道绿化带、高压线路、光纤线路入地、长江自来水连接等工程改造。开发区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划江夏新区,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反复论证,严格按规划实施。近几年,我们环境创新的力度更大,下重力打造了一批新设施、新环境、新亮点。新修了全长5.7公里、宽100米的阳光大道及其配套工程,顺利完成了江夏大道华一至大宇公司段的扩宽、黑色化工程;新建了污水提升泵站及管道配套,完成了汤逊湖工业园、三角岛工业园供水、供电和三条110KAV园区项目供电专线建设工程。三年来总投资达15000万元,加上企业自己的配套工程,开发区在基础设施的投入累计达10亿元。 二是抓软环境的治理。我们在区县级开发区中率先实行封闭式管理体制,形成了“两尊门神”和“两条隔离带”的服务体系,在理顺地材市场问题上,成立了地材管理办公室,健全了地材管理制度,规范了开发区的地材市场,既维护了客商的利益,也兼顾了当地农民的利益。在企业的收费上,实行统一收费制度,收费项目由30余项减少到9项,与此同时,收费标准也大大降低,受到了开发商和企业主的由衷欢迎。三是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力的提升了庙山开发区的知名度。如华工工业园、精伦电子、武汉医药科技园、博大科技园、正大集团、知音文化产业园、凯迪电力、国测高科、亚太医药网信息园、健民药业集团、中联药业、水蓝郡、玉龙岛花园等项目的建成,促使江夏这一品牌的形成。 (四)理顺关系实现了开发区全面发展 江夏经济开发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开发区原挂靠东湖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区东湖开发区的政策区,区域规划的一致性、招商工作的竞争性、进园企业的渗透性,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特殊关系。因此,正确处理好与东湖开发区的关系就成为江夏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我们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与东湖开发区的协调服务工作; 二是利用“挂靠”优势和自身特点,开展良性竞争。在江夏经济开发区落户的企业中,有些是原在东湖开发区注册而在江夏寻求扩展的企业,如博大电气公司等;一些是在“两区”的选择中“相中”江夏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如武汉电力仪表厂、中联制药厂等;还有一些企业是通过东湖开发区“孵化”,被江夏经济开发区招引过来的,如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嘉铭激光等。 三是根据东湖科技城的总体规划,努力引进大学科技产业,全方位接受大区的辐射功能,通过服务大区,带动小区。 “依托、服务、竞争、发展”使江夏经济开发区在与周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竞争的夹缝中一天天壮大起来。在背靠武汉大都市,依托东湖开发区的强大辐射力的同时,江夏经济开发区始终按江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区位、交通、环境、政策优势,积极培育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城乡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是处理好发展与土地市场整顿的关系,不能因为土地市场整顿而放慢发展。注重把开发建设与保护土地资源相结合,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先规划后实施,在项目引进时就严格按项目规模确定用地面积,尽可能的统筹规划,确定用地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开发一片、建好一片。 二是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严格控制有污染的项目,严格控制炸山填湖,保护好自然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对汤逊湖、梅南山等自然资源的水边、湖边、山体的保护,控制违规建设项目,杜绝引进有污染的项目,尽可能的达到显山露水,近几年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使开发区绿化覆盖率不但没有减少,还有增加的趋势。 三是处理好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将散乱的村湾规划建成新型农民社区,将节约的宅基地用于城区公用服务配套建设,有力的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实现了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居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四是处理好发展与农民安置的关系,土地开发后,农民的出路要认真考虑(就业、养老保险)。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让开发区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群众。我们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与农民出路的矛盾问题,着眼开拓发展,确保农村稳定。在开发建设前严格按国家政策规定,将农民土地补偿费按标准、及时足额补偿到位。让农民在开发中得到实惠,管委会拨出专款,派出专人为“五村”农民建别墅式新村,总投资达一亿多元,为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开发区管委会对失地农民实行“八个一”管理,在保证农民一栋房子、一个门面、一户一个就业、一户一个股本的同时: 一是鼓励农民转换角色进入三产业; 二是留出一片土地、投入一些资金扶持村办企业; 三是组织就业培训,安置部分劳动力进入引进企业就业。 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这些年我们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求发展,在不断探索中求前进,充分认识到发展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问题的解决,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5、实现了管委会各项工作规范化 开发区的发展与“开发区人”密切相关,与开发区实行的体制紧密相连。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初步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是以项目为中心,建设机关内部运作体制。管委会把引进项目分为招商洽谈等四个环节,分别设立招商处、建设处、农工处、企发处、每个处承担其中的一个职能,环环相扣,全过程服务,充分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 二是落实了部门独立审批、办证权,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建立了运作规范的土地出让金收支体制。开发区管委会严格按国家规定,土地出让金全部进财政土地出让金专库,严格土地出让金管理,实行“三取消”和“三个一”管理(即取消了多家收入,取消了管委会会计,取消了多头帐户,建立庙山财政所一个口子收支,一支笔审批,一个银行开户)制度。 对农民土地补偿费及时兑现,未出现拖欠、挪用、截留等不良现象。日常支出由财政部门监督。与此同时,开发区还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两年来分别出台并实施了《创建模范公务员集体实施方案》、《庙山开发区公民道德纲要实施方案》,使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敬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形象有了新内容,工作运转有了新特色、新活力。 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2000年,开发区财政收入为3680万元,2001年是4750万元,增长率为29%,2002年财政收入达8750万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率达84%;到2003年财政收入猛增到1.33亿元,占当年全区财政收入总量的25%,到2004年开发区财政收入完成1.75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8%,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4强;固定资产投资额9.45亿元,占年目标任务100%;引进内资6.9亿元,占年目标计划的10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5.9亿元,占年目标任务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6亿元,占年目标任务100%;2005年计划完成财政收入2.3亿元。可见,开发区经济发展已步入了快车道。
设立变更
准营准办
生产经营
资质认证
投资立项
交通运输
科技创新
法务财务
咨询热线:400-168-6016
姓名
手机号